香港遍地的冰室和茶餐厅到底有什么不同?
连日的高温,真是热到天天想“食冰”。
说到“食冰”,大湾区的小伙伴对于“冰室”是再熟悉不过了。街头巷尾大大小小的”冰室“,可以说是承包了大家的夏日回忆。
不过,对于很多非大湾区的小伙伴来说,”冰室“的印象可能仅仅是来自于一些开在商圈里港式甜品店,甚至分不出”冰室“和”茶餐厅“的区别。
图片来源:香港01
简单来说,“茶餐厅”是“冰室”的升级版。
对于大湾区而言,“冰室”不仅仅是“冰室”,它如同大湾区的茶楼文化、咖啡文化、糖水文化一般,是一种深深刻在当地历史中的文化符号。
关于“冰室”名称由来,有两个说法。
一个说法是,因为早年饮品店天花板的吊扇能带起凉风,加之又是以“饮冰”为卖点,故取名“冰室”。另一个说法是,因为梁启超的同乡以“饮冰室”之名经营食店,故有了“冰室”一词。
“冰室”起源于广州,本是指售卖冷饮、冰淇淋、沙冰等冷冻食品的场所,也被称为“冷饮店”。
上世纪40、50年代,“冰室”传入香港,并慢慢流行起来。
那时候,香港中环、上环地区集中了很多欧美人,喝下午茶、饮咖啡等西式饮食习惯日渐兴起。
为了迎合普通工薪阶层的消费需求,提供平价仿西式食物的“冰室”应运而生。双色方格地砖、老式吊顶电扇、狭窄长条卡座……这是很多人对于“冰室”的记忆。
电影《PTU》剧照
图片来源:香港01
早期“冰室”以模仿高级西餐厅的简餐为主,售卖小食、甜点、冷饮为主,如红豆冰、冻柠茶、菠萝油、三明治等,不售卖炒菜、焗饭等主食。
而这也是因为早期“冰室”大多是持“小食食肆牌照”的缘故。
根据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规定,香港食肆牌照分为“普通食肆牌照(General Restaurant Licence)”和“小食食肆牌照(Light Refreshment Restaurant Licence)”。
图片来源:易发牌官网
“普通食肆牌照”又称“大牌”,除了售卖受限制的食品,例如寿司、生蚝等,持牌人可以卖任何食物,且食客可以堂食。
“小食食肆牌照”又称“细牌”,持这种牌照的商家,虽然也可以开放堂食,但只可售卖《小食食肆获准烹制及售卖的食物一览表》中的某类食物。
图片来源:香港食环署官网
除了食物种类,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还对持不同食肆牌照的店铺规格有不同要求。持“普通食肆牌照”的餐厅厨房、食物调制室及碗碟洗涤室面积要求是总面积的10-25%,且不少于8平米;而持“小食食肆牌照”的餐厅厨房、食物调制室及碗碟洗涤室面积要求是总面积的9-20%,且不少于4.5平米。
中国冰室
图片来源:界面新闻
后来,很多”冰室“面对租金、客流等经营的困境不得不通过“改持牌照”的方式,增加售卖食物种类。于是 很多”冰室“型为“茶餐厅”,开始售卖主食和小菜。由此,中式的炒饭、炒菜开始出现在”冰室“的菜单上。
而”冰室“也因此被视为茶餐厅的前身。
之前我们写过的《狮子山下的故事》开篇,就是讲述的兄弟合伙开茶餐厅的故事。
而1952年开业的兰芳园则是被称为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茶餐厅之一。
近几年来,香港不少”冰室“都因为经营问题关门歇业。也有不少市民在呼吁想要保留”冰室“。但如今,现存的很多冰室也早已不是传统的”冰室“。
图片来源:香港01
2019年,开业了半个世纪的“中国冰室”在进入关店倒计时之际(《新不了情》《PTU》等多部电影都曾在“中国冰室”取景),其老板就曾表示非常希望可以保留冰室的一切,但由于缺乏政策上的支持,这一愿望无法实现,让他有些遗憾。
#今日话题#
聊聊你的“冰室”记忆?
部分参考资料:
1. 申请牌照指南(香港食环署官网)
2. 港媒:已开业50余年的中国冰室无人接手,将于年底结业(澎湃新闻)
3. 一家茶餐厅的四十年往事(南风窗)
4. 今天,和香港“中国冰室”说再见,它曾是港片最爱的取景地(界面新闻)
5. 闲话香港“冰室”文化(人民日报海外版)
免费GET粤语学习资料!